财税资讯和常见问题
Tax information and FAQs
Tax information and FAQs
最近不少电商商家收到了税务部门的“申报差异提醒短信”——明明自己按实际到账报了税,怎么就和平台报的数据对不上?其实这不是“系统bug”,而是全国税务合规行动下的必然结果:随着《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》及配套公告正式落地,税务机关终于能直接拿到平台交易的“原始数据”,电商的税务监管从“模糊地带”走进了“透明时代”。
这次政策的落地,给平台企业和商家都定了“明确的规矩”:
很多人疑惑:“我实际赚的就是这么多,平台报的和我自己算的为啥差那么多?”答案藏在“记账逻辑”里——平台和商家用的是完全不同的“会计语言”:
税务系统的风险模型就是比对这个差异:如果平台报的含税总额和你申报的不含税收入差太多,又没合理理由(比如把佣金、运费错扣成成本),短信就来了——本质是“数据说话”的必然结果。
现在的电商税务合规,已经不是“要不要做”的问题,而是“必须马上做”:
简单说:现在不核查历史交易、补正问题,后面补税+滞纳金会拖垮利润。
要解决差异,先搞懂这几个点:
1. 增值税必须“价税分离”
平台报的“含税收入”不能直接当收入——比如小规模纳税人收到103块(含税),要拆成100块收入+3块销项税;一般纳税人113块的话,是100块收入+13块销项税。很多商家错把含税当收入,或者税率用错,直接导致差异变大。
2. 收入不能扣佣金、运费
商家常犯的错:把平台扣的佣金、运费从收入里减了再报。但税务上,这些是“成本”,不是“收入抵减项”——收入要按平台报的“全额”来,佣金、运费单独作为费用,凭发票抵扣或扣除。比如你卖113块,平台扣了10块佣金,你得报113块收入,再用10块佣金发票抵企业所得税。
3. 收入确认要看“业务实质”
不是资金到账才算收入!电商的收入确认时点是“货物发运/服务完成”——比如你1月发货,2月收到钱,收入要算1月的,不是2月。平台的物流数据会暴露这一点,必须调整会计流程。
这次政策直接把“刷单”钉死了:刷单的钱不能自己剔!
更危险的是“拆收入”:换店铺主体、关联交易、改提现账号——现在税务能穿透查关联关系,一旦被抓,补税+滞纳金+5倍以下罚款,还会上“失信名单”,限制融资、出境。
很多电商愁“没进项发票”:要么增值税负高,要么企业所得税没法扣成本,这里有两个方案,选对了能避风险:
1. 找供应商补票(加价拿票)
好处:能同时解决增值税抵扣和企业所得税扣除;
 风险:一定要查供应商资质,别拿到虚开发票——虚开发票的后果比补税严重10倍。
2. 全额申报+暂估成本
操作:没票也全额报增值税,季度预缴所得税时先暂估成本;
 风险:暂估是“临时方案”!次年5月31日前必须补到发票,不然汇算清缴时要调增利润,补企业所得税+滞纳金。
 适合谁:短期周转可以,长期无票的业务会越拖越险。
电商税务合规,本质是“用税务的逻辑做账”。早梳理流程、完善证据链、搞懂价税分离和全额申报,才能避开后面的风险——毕竟,税务的数据透明化,容不得半点含糊。
长期合规的角度,是建议以业务拓张的形式来优化企业架构,企业搭建架构的环节,注册香港公司能发挥重要的作用。使用香港公司注册亚马逊的核心合规逻辑是:向亚马逊和香港政府证明,你是一家有真实业务、合规经营的正当企业,而不是一个纯粹的“空壳”。
  
嘿,各位跨境电商卖家及外贸企业的朋友们!最近是不是发现越来越多的品牌都把目光投向了东南亚?没错,这片拥有超6亿人口、中产阶级快速崛起、消费力正狂飙的热土,尤其是印尼、越南、泰国等市场,电商渗透率还没饱和,机会多、红利足!今天,咱们就来深入聊聊东南亚...
查看全文当清晨的阳光洒在乔治城的七英里海滩上,全球超过10万家注册公司正在这个加勒比海群岛悄然运作。作为跨境电商卖家,您是否思考过为什么亚马逊、阿里巴巴等巨头都选择在开曼群岛搭建国际架构?这个面积仅264平方公里的英属群岛,究竟藏着怎样的资本运作密码?
查看全文随着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,TikTok Shop作为新兴的跨境电商平台,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卖家入驻。然而,如何通过合理的架构设计和税务筹划,优化FBA发货流程并降低运营成本,是卖家们普遍关注的问题。
查看全文随着TikTok Shop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崛起,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通过这一平台拓展跨境电商业务。对于香港公司而言,入驻美国TikTok Shop不仅能够借助平台的流量优势,还能通过合理的离岸架构和税务筹划优化企业的运营成本。
查看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