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税资讯和常见问题

Tax information and FAQs

跨境电商税务新规落地:从“被动补漏”到“主动合规”的生存指南

合规知识 跨境百科 19

2025年10月,跨境电商圈迎来一个重磅变化——《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》正式实施。这场由国务院第810号令推动的“数据透明化变革”,再加上国家税务总局第15号公告的“穿透式”监管、第17号公告对“买单出口”的彻底封堵,让整个行业从“被动应付合规”转向“主动搭建体系”。不管是亚马逊、Temu还是TikTok Shop的卖家,都得重新审视自己的税务逻辑了。

新规到底管什么?核心是建“平台-税务”数据闭环

这次税务新规的本质,是把跨境交易的“灰色空间”全部挤掉,让每一笔钱都有迹可循。具体来说,有三道“紧箍咒”:

1. 平台“交底”:全量数据同步税务

平台得同步卖家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、店铺网址、交易流水这些关键信息,税务机关能直接对比平台数据和企业自己报的数据,精准找到漏报、错报的地方。

2. 监管“穿透”:谁在真正做生意?

第15号公告要求,不管企业套了多少层公司架构,税务都能查到实际做交易的“实际控制人”。以前那种“用空壳公司藏利润”的招数,彻底没用了。

3. 封死“买单出口”:代理出口必须说清委托方

第17号公告强制要求,帮企业代理出口的公司必须披露真实的委托方信息。“买单出口”(就是买别人的报关单出货)这种脱离监管的模式,直接被终结。

更要注意的是,根据《税收征管法》,税务对历史违规有“无限追征期”——以前的漏税行为,随时可能被翻出来查,再也没有“既往不咎”的侥幸。

行业现状:有人承压有人迎红利

新规落地后,跨境电商行业分成明显的“两拨人”:

超过九成的中小微卖家,因为能享受“小规模纳税人季度销售额30万以内免增值税”的政策,暂时没被直接影响;但也有部分之前申报有问题的卖家,利润被压缩得很厉害。比如一家做东南亚市场的跨境卖家,成本里国际物流占25%、平台佣金15%、海外仓仓储10%,要是再补缴5%-17%的增值税,本来就薄的利润几乎没了。

但换个角度看,这其实是“还原交易本质”——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说,增值税本来就该在“收到钱或拿到收款凭证”的时候交。而且“离境即退税”(海关监管代码9810)这些政策又给合规企业送了红利:海外仓货物一报关离境就能提前申请退税,资金周转快了35%,相当于“监管严了,但合规的企业反而能拿到好处”。

企业破局:从“被动补漏”到“主动搭合规体系”

现在数据透明已经是大势所趋,企业得跳出“临时补税”的想法,建“三流一致”的合规体系——订单流(平台订单+物流单据)、资金流(支付收款+结汇记录)、货物流(报关单+海外仓出入库)得形成完整证据链。具体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:

优化主体架构——根据业务大小选个体工商户、有限责任公司,用海南自贸港、前海深港合作区这些地方的税收优惠,合法做税务筹划;

技术赋能合规——用大数据风控系统自动找异常交易,比如跨境卫士这类工具做多账号隔离,既防税务风险,也避免平台关联封号;

全球税务自查——结合CRS信息交换,梳理PayPal、Payoneer这些境外账户的资金流向,确保境内收入和境外申报一致,避免跨境税务冲突。

从长远出发,合规才是上策

税务合规只是第一步,想在海外市场站住脚,还比做好这2步:

1、建动态自查机制——找专业财税机构定期查收入申报、发票、成本,确保和平台数据一致;同时盯着政策红利,比如海关取消海外仓备案、简化出口单证,降低合规成本;

2、布局多元市场——欧美监管严,但东盟、中东、南美在崛起。比如泰国对1500泰铢以内的进口商品免关税,可以重点卖轻小件;中东注重品牌,得加大本土化品牌投入。

长期合规的角度,是建议以业务拓张的形式来优化企业架构,企业搭建架构的环节,注册香港公司能发挥重要的作用。但是需注意控制亚马逊店铺的香港公司必须是有实际经营,不能是壳公司。亚马逊对卖家身份的审核,特别是对本土账号(包括利用香港公司注册的账号)的核查日趋严格。平台会重点关注公司信息的真实性,如果无法提供有效的证明文件,账号将面临风险。

这次税务风波不是偶然,是行业发展的必然——从“野蛮生长”到“合规提质”,短期阵痛是洗牌,但长期看,规范的市场能淘汰劣质企业,让竞争回到产品、品牌和服务本身。就像合肥启杭科技的税务专家说的:“合规不是花钱的地方,是新时代的入场券。”现在全球税收越来越透明(比如欧盟DAC7指令、东南亚电商法规),只有把合规变成企业的“基因”,主动建全链条合规体系,才能在全球市场走得稳、走得远

titok跨境电商

上一篇: 下一篇:

相关推荐

展开更多